U盘,作为文件资料的可移动数据载体,在办公中广泛使用。便携性的背后,藏着信息泄露的安全隐患。
近年来,因办公U盘违规使用导致的泄密事件屡有发生。根据国家有关部门通报的泄密案例来看,违规使用办公U盘不仅给单位造成重大损失,相关责任人员也依法承担了相应法律责任。
U盘虽小,事关重大。为提高保密防范意识、加强保密管理,现带大家了解典型案例、警示不当行为,学习规范使用办公U盘的方法。
这些办公U盘的违规操作,
极易导致泄密!

涉密U盘联网:
一次接入,机密不保
某地民族事务委员会韦某,未遵守保密规定,将存有机密级国家秘密的U盘插入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。该操作导致计算机遭受网络攻击,U盘中文件被直接窃取。事后,韦某受到行政警告处分,相关监管及领导责任人员也受到批评教育。
警示:互联网环境复杂,潜藏诸多网络攻击隐患。涉密U盘必须与网络严格隔离,一旦违规连接互联网设备,无异于为机密信息“敞开大门”,极易造成泄密。
U盘交叉混用:
跨设备拷贝,信息遭窃
某市市委统战部何某,使用单位配发的保密U盘在同事王某已遭境外远程控制的互联网计算机上拷贝资料。过程中,U盘内涉密文件被全部窃取。最终,何某受到党内警告及行政记过处分,王某因设备管理失职被通报批评。
警示:保密U盘与互联网设备混用,会打破涉密信息的“安全壁垒”。互联网设备中可能潜伏远程控制程序或病毒,通过U盘传导至涉密信息,导致机密在无意识间外泄。
普通U盘存密:
风险误判,隐患巨大
2019年,某县直单位工作人员秦某,误将存有涉密文件的普通U盘交由无保密资质的打印店处理,致使国家秘密泄露。秦某因违规操作受到政务处分,其行为涉嫌违反国家保密法。

警示:普通U盘缺乏保密防护机制,存储内容易被读取和复制。将涉密信息存入普通U盘已属泄密高危行为,若再交予无保密资质的第三方处理,更会使机密处于失控状态,泄密风险极高。
公私U盘混用:
界限不清,被境外利用
某国家机关原核心涉密人员张某,常将单位涉密U盘与个人U盘混用,并在个人设备中留存大量涉密资料。离职后未及时报告U盘混用的相关情况,遭境外间谍组织胁迫签署“合作协议”。张某因非法向境外提供大量绝密、机密级国家秘密,情节特别严重,被判处死刑。其同事朱某因法律意识淡薄,私自提供国家秘密,构成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,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。

警示:涉密U盘与私人U盘混用,易导致涉密信息流入非受控环境,增加暴露风险。一旦被境外间谍势力利用,不仅危及个人安全,更会对国家秘密造成不可逆的损害。
U盘带毒入内网:
媒介传毒,防线失守
某军工集团高级工程师孙某在互联网搜集资料时,计算机被境外植入“木马”。孙某未察觉异常,将带毒资料拷入U盘并接入涉密计算机,导致“木马”入侵内网,机密文件被窃。最终孙某被开除并移送司法机关。

警示:网络搜集和下载的资料可能携带恶意程序,U盘如在互联网与涉密设备间交叉使用,会成为病毒的“搬运工”,直接威胁涉密计算机安全,造成信息泄露。
安全使用办公U盘,
应遵循这些规范!

实行“一人一盘一登记”,明确使用责任。严禁将办公U盘与私人U盘混用,不得将涉密U盘用于存储私人文件。
办公U盘仅限在单位指定的涉密计算机上使用,禁止接入互联网设备、私人电脑及其他外接设备,严防信息交叉带来的泄密隐患。
定期对U盘进行病毒查杀与存储检测,发现无法读取、文件丢失、容量异常等情况,应立即停用并上报。不得私自拆修或送往无相关保密资质的第三方单位维修。

外借U盘须填写专门的审批单,经部门负责人与保密部门批准后方可外借,并安排专人跟踪U盘的去向和使用动向。归还后,须全面检查该U盘并杀毒。
使用U盘存储涉密文件时,为防止文件被非法读取,须用单位指定加密软件,设置包含字母、数字及符号的8位以上复杂密码,并定期更换。
淘汰或报废的U盘,应交由单位统一处理,经专业消磁或物理销毁等彻底消除信息的手段处理,严禁私自丢弃、转卖或转赠他人。
————
保密工作无小事,办公U盘的规范使用意义重大。每一位涉密领域的工作人员,都需提高防范意识,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相关保密规定,规范使用办公U盘,杜绝一切违规操作,共同筑牢国家秘密安全的坚固防线!
*内容来源:保密知识宣传平台
科密品牌始于1993年,在保密工作领域扎根32年,致力于用实力捍卫保密成效,用智慧推动保密工作的未来。
多年来,科密品牌不断洞察市场需求,生产规模不断扩大,陆续生产了经典办公系列、高保密系列、健康办公系列以及CM销毁系列等系列涉密销毁产品,其功能丰富、性能强大,满足了不同用户的保密需求,产品热销海内外。

要保密,选科密!
总部地址:广州市黄埔区开泰大道28号广州归谷科技园C4栋17楼 联系电话:020-82513488
Copy right 2024 广东阳光科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粤ICP备案号:粤ICP备17002830号-3 网站地图|站点地图
科密公众号
歌派公众号